新聞資訊 2025-07-25
當你開始準備裝修時,肯定也刷到過新風系統這個詞。一邊是博主曬著PM2.5個位數、家里四季如春的生活方式;一邊是評論區各種“雞肋”“沒感覺”“裝了白裝”。于是很多人陷入糾結:新風系統到底值不值得裝?更現實的是,面對市面上一堆風量、濾芯、能效參數,根本不知道該從哪里下手。
其實,大多數人對新風的認知,停留在換氣+過濾這幾個字,但真正影響體驗的,不僅是功能本身,而是選型、安裝、使用三個環節能否閉環,尤其是對裝修新手來說,一旦初期沒選對,后期想補救,代價就不那么簡單了。
首先說過濾等級,這是很多人誤區的起點。看到商家宣傳“高效過濾PM2.5”“過濾病毒”這些字眼,很容易陷入數字越高越好的思維模式。其實并不是,過濾效率越高,濾網密度也越高,機器風阻變大,風量輸出也會下降。如果濾網選得過于高階,而主機風壓又不夠,就會出現過濾是夠了,風吹不出來的尷尬現象。所以真正靠譜的方案,往往是綜合考慮房屋面積、風管長度,再搭配合理的濾網級別,不是最高級別才是最好,而是適合你家的才行。
再來說說一個被忽略的關鍵點,隱藏安裝。看起來只是一句吊頂安裝,背后其實隱藏著很多細節坑。一些老房型層高不足,或是中央空調、新風同時排管,吊頂空間本就吃緊。管道排布一旦不合理,容易造成風口出風不均,主臥悶熱,客廳風大。更糟的是有些施工隊不專業,直接把風管靠近燈帶或者燈槽,結果通風時嗡嗡作響,晚上睡覺像飛機起飛,要避免這種情況,一是選設備要看是否支持低噪音主機+靜音風道設計,二是裝修前期水電同步規劃管線路徑,別等吊頂完才發現風管沒地走。
還有一點很多人沒意識到,新風不是裝完就自動舒適的設備,它更像一個輔助系統,需要調節和維護才能發揮最大效能。例如有些家庭裝了新風,結果還是覺得空氣悶,那可能是風量設定太低,或者濾網過臟沒換。還有北方地區冬季特別干燥,如果選型時沒考慮加濕模塊,新風反而會進一步帶走室內水分。南方回南天也是同理,如果新風系統本身不帶除濕功能,那體驗會大打折扣。
當然,說了這么多,并不是想把新風說得很復雜,而是提醒大家,新風系統的體驗,其實從裝之前就已經開始了,選型、安裝、使用三個環節閉環,后期才能省心不踩坑。如果你是第一次裝修,不妨把這份避坑指南收藏起來,別讓預算花了,體驗卻打折。
分享文章
相關資訊
托馬仕在市場調研中發現,很多業主在雨季解決潮濕通風問題,往往都是單單新風系統加移動除濕機搭配,而移動除濕機在除濕量和智能化上,都有一定的限制。不少業主也會選擇傳統空調“邊除濕邊制冷”的功能設定,但這些功能通常都不支持獨立開啟。
2025-08-06
在很多新裝修家庭眼中,開窗三個月,放幾包活性炭,再加一臺凈化器,似乎已經是對抗甲醛的黃金組合。但真相是,大多數家庭入住時,空氣檢測仍顯示甲醛濃度超標,只不過鼻子聞不到而已。
2025-08-04
在裝修預算有限的現實面前,每一個裝還是不裝的決定,都是一場權衡游戲。中央空調、地暖、新風系統……聽起來每一項都重要,但錢包只允許你三選一,甚至只選一。于是,很多人把新風系統排到了最后,覺得開窗通風+空氣凈化器已經夠用,先裝空調和地暖再說。可真的是這樣嗎?
2025-07-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