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資訊 2025-04-23
很多人裝了新風系統,結果卻只體驗到兩個字:失望。風量標得挺大,機器轉得挺響,結果屋里空氣還是悶,鼻子還是堵,孩子還是老過敏——這是為啥?今天咱們就來揭開一個被嚴重低估卻非常關鍵的指標:得風率。
首先我們得明白一點:風量≠得風率。
風量是廠家標注的理論值,說的是這臺機器每小時最多能送出多少立方米的新鮮空氣。聽起來是不是挺猛的?500m3/h,聽著跟空調一樣強悍。但——這些風能不能真正吹到你客廳、臥室、書房?中間有沒有被風管“吃掉”?有沒有在吊頂里繞彎時全散光了?這就要看得風率。
得風率,說白了就是“有多少風真正進到了你家能呼吸的位置”。比如你買了一臺機器標著500風量,但你家實際能接收到的風只有300,那得風率就是60%。要是裝得不合理,甚至不到50%,那就怪不得你覺得沒效果。
為什么這個指標常被忽略?因為大多數用戶買新風時,看重的是參數表上的大風量,看不見、摸不著的“得風率”就自然被忽略。而很多商家也不會主動提這茬,反正風量高好賣,誰還關心風有沒有到位。
其實,得風率不高,問題就會層出不窮:風不夠,空氣稀稀拉拉地進,污染沒帶走,換氣感不明顯;風壓不夠,風口處風感弱,根本吹不到人;噪音還不小,因為風機用力過猛試圖彌補管道損耗……最終效果和用戶預期嚴重脫節。
那得風率到底受哪些因素影響?主要有三個:管道設計、安裝工藝、設備選型。
管道設計不合理,比如轉彎太多、距離太長、口徑太小,就會讓風在“送達”路上損耗大半。就像跑步比賽你選了一條又繞又陡的路,自然跑不過別人。
安裝不規范,像接口沒密封好、吊頂打穿了管子、風口開反了——這些都會直接讓系統漏風。機器拼命轉,結果一半的風在天花板上繞圈圈。
主機風壓不足,選了風量夠但風壓不夠的機器,也會出現風起不來的尷尬場面。風壓就像水壓,你家是高層末端戶,沒加增壓泵,再大馬力的水龍頭也流不出來。
換句話說,如果你家得風率不行,風量再大都白搭。別說空氣改善,連睡覺時的舒適度都不如不開。那么,該如何避開“得風率陷阱”?三個建議請記住:
1、關注得風率而非只看風量,選設備時問清楚“實際送風能達到多少”,有沒有專業評估;
2、重視安裝方案設計,找靠譜的安裝團隊是關鍵,別拿一套機器跑遍全國當通用方案;
3、別迷信“高風量=高體驗”,結合房屋格局、使用需求,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。
新風系統說到底是一個“系統工程”,不是一臺設備放家里就能改變空氣質量。這中間每一個環節都得講究。忽略得風率,就像買了一輛跑車卻沒油,聽聲音挺猛的,真開起來一步三喘。
分享文章
相關資訊
托馬仕在市場調研中發現,很多業主在雨季解決潮濕通風問題,往往都是單單新風系統加移動除濕機搭配,而移動除濕機在除濕量和智能化上,都有一定的限制。不少業主也會選擇傳統空調“邊除濕邊制冷”的功能設定,但這些功能通常都不支持獨立開啟。
2025-08-06
在很多新裝修家庭眼中,開窗三個月,放幾包活性炭,再加一臺凈化器,似乎已經是對抗甲醛的黃金組合。但真相是,大多數家庭入住時,空氣檢測仍顯示甲醛濃度超標,只不過鼻子聞不到而已。
2025-08-04
在裝修預算有限的現實面前,每一個裝還是不裝的決定,都是一場權衡游戲。中央空調、地暖、新風系統……聽起來每一項都重要,但錢包只允許你三選一,甚至只選一。于是,很多人把新風系統排到了最后,覺得開窗通風+空氣凈化器已經夠用,先裝空調和地暖再說。可真的是這樣嗎?
2025-07-30